由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郑树森院士领衔,联合国内多个移植中心的合作研究项目“肝癌肝移植术后肿瘤复发转移的精准防止策略”于2016年6月4日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召开了项目启动会,项目研究工作将于2016年7月正式启动。
肝细胞癌是全球最大的健康问题之一,肝癌肝移植术后的5年复发率高达10%-40%,且稀缺的肝源与严格移植标准形成矛盾,不能使病人获益,因此指导移植标准有着重要意义。本研究项目通过收集国内多个移植中心(见下表)的肝癌肝移植病例,采用最新原发性肝癌规范化病理诊断指南(2015版)要求的肝癌标本“7点”取材法,结合药敏导向的系统性化疗以及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和pERK分层的抗血管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及索拉菲尼的抗肿瘤治疗,观察临床移植受者的生存率和肝癌复发转移情况。项目涉及免疫组织化学、细胞水平化疗药敏检测以及基因检测技术,整合多技术平台以期建立肝癌肝移植术后肿瘤复发转移的精准防治体系。这项多中心、前瞻性研究试图从这几个方面入手,规范化肝癌患者移植术后的治疗方案,提高患者术后生存率和生存质量。
承担临床试验的医疗机构
专家
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郑树森 院士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
彭志海 教授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杨家印 教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陈规划 教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何晓顺 教授
北京友谊医院
朱志军 教授
北京佑安医院
李宁 教授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朱继业 教授
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
蒋文涛 教授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
臧运金 教授
北京301医院
卢实春 教授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
吕国悦 教授
江苏省人民医院
张峰 教授
三磷酸腺苷(ATP)生物荧光肿瘤细胞体外药物敏感性检测作为细胞水平的化疗药物敏感性评价技术被应用于本研究中。具体地,原代分离培养肝癌肝移植手术切除的新鲜组织标本,进行ATP-体外抗肿瘤药物敏感性检测,包括奥沙利铂、吉西他滨、多西他赛、紫杉醇等多种常用化疗药物,通过检测共培养后残存的ATP活性来计算肿瘤细胞的存活率,据此评估化疗药物敏感性,结合药敏导向以确定肝癌肝移植术后预防性化疗方案。
ATP-肿瘤细胞药敏检测已经得到国内外广泛应用。该技术能针对不同患者检测候选药物及其组合的敏感性和耐药性,尤其适用于为难治性或非常规肿瘤筛选潜在有效的化疗药物。多项有关原发性肝癌的国内研究已经证实,应用ATP药敏检测的患者对化疗临床响应率和术后生存率均有明显优势。本研究项目将ATP药敏技术整合到肝癌肝移植术后肿瘤复发转移的精准防治体系,有望进一步证实药敏导向的化疗对肝癌肝移植术后肿瘤复发转移的意义,并推广ATP药敏技术在肿瘤个性化用药领域的应用。